【本网讯】“你来自哪里?”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答案则要复杂一些。如果你不太确定 “家(Home)” 在哪里,你会怎么回答呢? 一位研究人员试图深入探讨这个常见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 阿米娜・阿比德(Ameena Abid)曾在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 ,韦斯特大学,西大)的国王大学学院(King’s University College)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现在是帕克伍德研究所(Parkwood Institute)的一名社会工作者。在一项名为 “渴望家园:带着乡愁探索第二代移民身份” 的独立研究中,她对第二代移民的独特经历展开了研究。 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将第二代移民定义为出生在加拿大,且至少父母之一出生在加拿大以外的人。 阿比德想要弄清楚:“第二代移民通常会有哪些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与第一代移民可能有何不同?”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阿比德采用了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研究方法,她将这种研究技巧描述为 “研究人员决定研究自己的文化”。 在每周与导师、国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King’s School of Social Work)副教授劳拉・刘易斯(Laura Lewis)的会面中,阿比德反思了自己的身份。她制定了一份课程大纲,其中包含有关移民经历的阅读材料,并每周回答不同的反思性问题。 阿比德的父亲是巴基斯坦穆斯林,母亲是印度旁遮普人,她在加拿大长大,一直有一种 “身处两者之间” 的感觉。 “事实上,正是这种无处可归的感觉,让我一开始就开始寻找一种文化身份,” 阿比德在一篇反思文章中写道。 图迈(Thu Mai)是一名医学科学专业的四年级学生,她通过西大的越南学生协会(Vietnamese Students’ Association)找到了归属感。 迈现在是越南学生协会的主席,她认为加入这个社团是她在西大最美好的经历之一。 “刚来到西大时,我有点犹豫要不要加入。我对它并没有抱什么期望。但加入之后感觉很酷,因为我觉得,‘你们懂我’,” 迈说,“当我谈论我喜欢的食物时,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 迈将越南学生协会描述为一个热情友好、相互支持的学生团体,成员们有着多样的文化经历,从不会说越南语的第二代移民到完全沉浸在越南文化中的国际学生都有。 马拉克・阿尔 - 鲁赫・阿尔 - 德尔巴尼(Malak Al-Rooh Al-Delbani)是一名生物学和心理学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她担任黎巴嫩学生协会(Lebanese Students’ Association)的宣传副主席。她还积极参与穆斯林学生协会(Muslim Students’ Association)和伊斯兰救济慈善机构(Islamic Relief Charity)的活动。 对于阿尔 - 鲁赫・阿尔 - 德尔巴尼来说,参与这些社团的决定很简单。 “我想和有相同背景的人建立更好的社区归属感,” 她说。 她参与这些文化社团,不仅让她能够与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联系,也帮助她在个人方面得到了成长。 “我学会了如何更加自信,以及更好地进行社交,” 阿尔 - 鲁赫・阿尔 - 德尔巴尼反思道。 在成长过程中,阿比德发现自己试图融入同龄人,而不是与父母的文化建立联系 —— 她表示这是许多第二代移民都经历过的事情。 在她的研究中,她从乡愁,即 “对家的渴望” 这一角度分析了自己的身份。对阿比德来说,乡愁让她明白,她的家庭故事最好通过各种故事来理解,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父母曾经熟悉的家乡也发生了变化。 “我想要感激那些能给我讲述这些故事的人,” 阿比德说。 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帮助阿比德与家人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也让她克服了作为第二代移民所感受到的 “不足感”。 “并不是我不够好。只是因为身在这里,我创造了一个新的身份,” 阿比德反思道。 她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化的新概念,即以友善和幽默的态度去对待文化。 “我做的事情可能很奇怪,你做的事情可能也很奇怪。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非常奇妙地与众不同,因为我们作为人类所做的一切,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都是陌生和新奇的,” 阿比德说。 (Daniel Zhu 编译整理) |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加拿大伦敦华人网
GMT-4, 2025-4-15 11: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